
第一篇 闲话徐州酒文化
“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”。想此情此景,当时的汉高祖刘邦红着脸来这么一嗓子,料也喝得差不多了,不然即使不能凑四句成诗,至少也该来个三句半吧!
早年布衣出身、赊酒吃肉、混迹社会,后酒醉斩蛇起义,鸿门宴把酒笑谈,虽历经磨难,终位极皇位。衣锦还乡,置酒款待乡亲友邻,大块狗肉,大碗喝酒。兴起,执樽长啸一声,唱起《大风歌》,歌罢,泪流满面。这是成功的感慨,喜悦的庆幸。大汉基业四百余年,使不少人痴迷汉韵楚风,至今徐州酒风民俗依然隐约透出刘邦大风歌酒的豪迈。
徐州人喝酒堪称豪饮,而且有不少酒风、酒俗、酒令、酒诗、酒文化。徐州地方俚语中的“完一杯”、“缠两拳”、“咧一斤”、“克八两”、“治点再走”等等,都透着自信、豪爽、友好、尊重。
徐州人厚道、实在、“讲究”,待人真诚。不论是大老板还是普通百姓、不管“腰粗不粗”,来客了,那多少得“治点”酒。菜无谓丰盛、酒无谓价高价低,要的是那份感情、那个氛围。上酒时总要讲一句“这是咱徐州家乡特产的泥池酒”,那份真诚、自豪溢于脸上。敬酒时持杯必双手齐眉,以示恭敬,透出徐州人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悦乎”的好客之情。
徐州人重情重义,老友相聚、新朋相识,必来一盒“双胞胎”。 “双胞胎”是徐州人在上世纪对泥池双瓶酒的昵称。双瓶喻意“俩好”、“哥俩好”、“双赢”。打开酒盒各执半斤,笑脸相对,各斟自杯。兴起,猜拳行令,赢输均不在乎,几个回合,瓶空杯尽。握手再见,相约下次再“来”。那感觉,怎一个“醉”字了得。
为此,历代文人雅士感徐州人热情豪爽,“乐其土风”。“对酒逢花不饮,待何时?”遂有米芾与苏轼杯酒辐字之争;有苏东坡把酒临风云龙湖畔的梦想故事。现在云龙湖早已是“堤边尽是垂杨柳,不比杭州少一湖”了。当代著名作家赵本夫有“治酒”文章,专述徐州丰县酒风民俗。那古朴、那厚道实在,读来让人忍不住想去。甚至有人笑言,徐州丰县有王气、富贵气,到丰县畅饮泥池酒,体悟喝泥池酒的妙处,接受汉文化的洗礼,是人生一大幸事。回来能官升三级,财发三年。此等戏言当不可信,但吉言利是,倒是多多益善。
徐州人好酒,高兴时喝酒,喜庆时喝酒,结婚、生子、乔迁、升学、就业、调动、重逢,没有酒就好像没有气氛、不热闹。做东的看喝少了,不高兴,“咋了,不给面子?”于是便有了“感情深、一口闷”、“感情浅、舔一舔“之说。
徐州人结婚、生子、宴请亲朋好友,主人用酒必用红“双胞胎”泥池酒。为什么?就图个吉利!寄寓意夫妻能“和和美美”,小日子能过的“红红火火”,生孩子能“龙凤双胞胎”。宾客也都喜欢喝泥池“双胞胎”,希望沾上主人家喜气。更有人有了好事成双,与喝泥池“双胞胎”联系起来,那不过是偶然巧合,要的只是那份祈祷如愿而已。
酒厂建在汉高祖故里——丰县。一到出酒时,整个县城飘满了酒香,碰到西北风强劲,连徐州市区都能嗅出酒香。此等情景虽少有发生,但徐州人钟爱家乡特产泥池酒那份感情是不容置疑的。“什么酒都不如泥池喝着厚实、顺喉、感觉舒坦、定贴”、“泥池酒就挺好喝的,入口绵甜、窖香浓郁,酒后不但不头疼、还口不干、喉不燥。。。。”,真是应了那句古话:孩子总是自己的好。众人评说且任他去,泥池酒伴随徐州人走过了几十年,难道不值得让人回味?也难怪有人饮后赞叹泥池酒:
轻轻尘封住的 是留香的岁月
悄然开启的 是千古历史的醇厚
搁置案几或摆于酒肆
小楼独酌 亦或三五好友相聚
兀自风雅
风雅,岂仅是酒乎?!
文章摘自西祠胡同“徐州华姐的角落”http://www.xici.net/d112944152.htm
上一条:大风歌酒溯源
下一条:大风歌泥池酒的趣事(二) |
![]() |